X 关闭
他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山村的教育路。
他本走出过大山,可为了山里的娃娃,他又回来了;他本可以有更富足的生活,可为了山里的娃娃,他独自在村小教学38年之久;他本可以光荣退休,可为了山里的娃娃,63岁的他继续挑起教育重担,回到三尺讲台。
(资料图)
一次选择,让陈申福的人生轨迹发生彻底改变,现在的他仍然记得当年回村教书的初衷——让村里的每一位孩子读书,走出大山,寻找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01不让下一代成文盲
他放弃前途选择一条“不归路”
从城口县城出发,车行10公里山路,再沿着山下坡走10分钟土路,便来到了龙田乡长茅村唯一一所村小——长茅小学。这是一座由农村居民楼改建的建筑,周围安静得只能听到虫鸣鸟叫,由于一旁长满了庄稼和杂草树木,不留意的话很难发现它。
眼看开学的日子临近,这天一早,一年级教师陈申福就从家里赶到学校,将学生召集起来,上了暑期最后一节安全教育课。他说,叮嘱孩子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想孩子们了。
见到陈老师,学生们蜂拥而上,抱他、牵他,脸上是溢出来的欢喜。这些孩子大多家住学校附近。客观说,如果没有这所村小,他们读书都成问题。
“长茅村离县城远,路不通,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孩子实在没办法送进城读书。”学生家长黄方云说,村小不仅解决了众多家庭的燃眉之急,也让孩子们有了出路,“真心感谢学校的三位老师。”
陈申福是三位老师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很瘦很黑,60多岁还每天骑着摩托去上课,见学生时,始终身着衬衣和西裤,精神头完全不像他肤色那般暗淡无光。似乎,他在学生这里有用不完的热情。
2022年,本该退休的他在得知长茅小学招教师后,主动提交了返聘申请。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站上讲台,在此之前,他曾一人在另一所村小教学38年之久。
陈申福是城口县龙田乡仓房村人,1981年高中毕业,成了村里出的第一位高中生。“当年这个文凭很吃香,我去了山西务工,一个月能挣100块。”
就在陈申福的职业生涯一片光明之时,1984年,仓房小学最后一位老师离开,村支书极力邀请他回去任教。仓房村位置偏僻,教育落后,文化程度极低。由于条件艰苦,多年来任职教师来了又走,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个问题。
“没有犹豫是假的。”陈申福说,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个“烫手山芋”,压力巨大。与此同时,现实层面也存在巨大心理落差。当时,学校给他的月薪仅仅只有9.5元,一年到头才能领。
“我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啊,无论如何,都不能眼睁睁看着下一代成为文盲。”强大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几番纠结后,最终他还是踏上了回乡之路。
02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他创下村里首个“考试奇迹”
高高的山坡上,有一座5余米高,用茅草和土搭建的平房,里面光线黑暗,灰尘满天……以教师身份来到仓房小学看到的第一幕,陈申福至今记忆犹新,“只有一间教室,又脏又破,简直无处下脚。”
当时,学校只有12名五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差、原有教师水平有限,在百分制的考试中,学生平均成绩只有12.5分。
面对这个局面,陈申福只有背水一战。他一人承担起所有课程的教学,成了一名“全科”教师。他因材施教,并主动提出放学后免费辅导。他每天总是最早到校,最后离校,坚持辅导最后一名学生做完作业才走。一般下午4点多放学,陈申福6、7点才到家。
学生没有辜负陈申福的努力,在后来的小升初考试中,竟考出平均分85分的好成绩,直接超过乡中心小学。这简直就是奇迹。
陈申福“一炮而红”,越来越多村民将孩子送来读书,学生人数猛地增长到60余人,这让本就不大的教室变得更加拥挤了,二人桌硬生生挤满了四五个人,放眼望去乌泱泱一片。
更棘手的问题来了。学生年龄不同,没有多的教室和老师,该怎么办?
陈申福想出“动静搭配”的上课模式,“低年级的学生上课,高年级的学生就自习,反之一样。”陈申福说,最多的时候他一个班带过三个年级。
陈申福的学生王全富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虽然条件艰苦,但陈老师教会了我知识,给了我温暖,我打心底感谢他。”从仓房小学毕业后,王全富顺利考上中学、大学,后来又顺利考上公务员。
在陈申福的带领下,1984年至2022年,这间教室共走出300多名学生,其中50余名考上大学。
03不向生活妥协
他清贫一生也心甘情愿
陈申福的教学之路,终于凭借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可当中的辛酸远比人们看到的要多。
当年上学的孩子中,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和书本费的不在少数。“可穷不能穷教育。”陈申福向村里人放话,只要娃来读,不交学费他都收。
可要补上学生欠的窟窿,他的工资只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就放学后种菜、采药,挣零散钱。有一年,他凌晨四点背着自家的80斤黄豆,走了35公里山路去县城卖,一路踉踉跄跄,从天黑走到天明,在摊位前守了整整一天终于卖空,最后买了100斤书才心满意足回了家。“累是真的,但开心也是真的。”陈申福说着说着又笑了。
后来,为改变学校面貌,他买了钢筋又砌墙;为给学生做一套像样的桌椅,他自己砍树又花钱请木匠;为避免让学生走水路,他自费修了一个水泥板桥……
这么多年,为了学生,陈申福几乎倾尽所有。可也因此,家人成了他最亏欠的人。
陈申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两岁那年,陈申福把手里的钱给学生花了,自己家过年的时候连豆腐都没吃上。妻子责怪他收入低,对家里和两个孩子付出太少。
陈申福很自责,当时他就想“卷铺盖走人”,凭他的学历和能力找一份待遇更高的工作不难。事实上,曾经就有国企向他伸出援手,开出1.2万的月薪;有公司邀请他做项目主管,年底还分红。
何去何从,陈申福思考了一夜。可第二天一起床,他依旧收拾好课本去上课了。“行动替我做了决定。”那一刻陈申福明白了,就算穷一辈子,他也无法放弃这群孩子。
果真,陈申福穷了大半辈子,妻子和孩子也甘愿陪他过了几十年苦日子,一家人共度一道道难关。
后来,他的事迹被世人知晓,这个为大山深处教育事业献出大半辈子的“引路人”,也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2022年,陈申福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23年,又入选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干一行爱一行。教师这个职业,陈申福爱了一辈子。他总说,自己是井底之蛙,但孩子们不能被大山束缚,应该走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而这,正是他当初回乡的理由。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吴礼霜/文
罗盛杰 /图、视频
曹美元 /后期
谭苏菲/美编
林楠/主持
部分视频素材由城口县委宣传部提供
影像涉及未成年均经家长同意拍摄
(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