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平。
(相关资料图)
李广平,广东韶关人。著名音乐制作人、词作家、音乐文化和音乐活动的企划、评论、推广专家。曾与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陈小奇先生一起成立了中国国营唱片业第一家专门制作签约歌手的企划部,创造了广东流行歌坛最辉煌的10年。30年前创作的歌曲《你在他乡还好吗》至今被广泛传唱。
《你在他乡还好吗》专辑封面。
无论是在山清水秀的粤北山区,
还是在繁花似锦的广州,
抑或在古老和现代交融的首都北京,
我对自己最大的安慰就是:
我心安处就是最美的故乡。
35年过去了。随着抖音、快手、微视频、B站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朋友们给我发来的各种专业与非专业歌手演唱的《你在他乡还好吗》《潮湿的心》的歌曲短视频。在这种新颖而快捷的传播平台上,我创作的这两首歌曲一再被翻唱,让我既高兴又温暖,既感动又惭愧。歌声中,我听见自己青春的脚步渐行渐远,成熟而理应大有收获的中年人生已经站在眼前,这遥远的问候,我怎么回答?
1986年,我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星海音乐学院任教,一段由灿烂的音符和亚热带阳光交织而成的明亮画面就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1987年,我创作了第一首获奖的歌曲《走出黄土地》,应和着歌坛“西北风”的余脉,那种青春的嘶吼、渴望走出困境人生的呐喊,一直回荡在我的生命中。35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回眸自己的生命视界,再听听自己30年前创作的《你在他乡还好吗》《潮湿的心》和20年前创作的《相信远方》,以及前几年创作的《梦圆他乡》,忽然发现,我创作的歌曲,其实一直在自我追寻着答案:当40年前我离开一个粤北小镇走向远方出门寻梦,40年来我依然在他乡,无论是山清水秀的粤北山区,还是繁花似锦的广州,抑或在古老和现代交融的首都北京,我对自己最大的安慰就是:我心安处就是最美的故乡。
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高考制度的恢复,感谢生我养我的广东这片斑斓似锦的热土,我的“歌声”也显得五彩缤纷热烈繁盛。如果你想要自己的生命精彩纷呈,不妨来听听我的心曲:当“你在他乡还好吗”的歌声响起,我们还是要“相信远方”,还是要“梦圆他乡”。
梦想的力量
1964年2月1日,我出生在粤北的一个小县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父母在我出生的前几年从湖南郴州市宜章县来到广东。
1972年,因为父亲被“下放”到一个小工厂,我从县城转学到一个叫桂头镇的小镇小学,在这个只有一条街的小镇上度过了我最难忘的少儿时光。正是这个有着清澈的大河蜿蜒流淌、桂花树迎风飘香、河岸上有无数古老硕大榕树的小镇,我生活过仅仅6年的地方,成为我童年记忆的方向,成为我心灵永远的故乡。也是在对故乡的一次次回眸与凝望中,促使我写下一首首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乡愁”歌曲:《你在他乡还好吗》《永远的乡愁》《乡愁大理》《梦圆他乡》等等,感动我自己的同时,还感动了不少出门寻找梦想的中国人。
我记得小学时最好玩的是“学工学农”课:上山种蓖麻树、拾牛粪、插秧、割稻子、到水电厂参观;我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主力:一开始学合唱指挥,指挥不成学独唱,独唱不成学合唱,合唱声音太大被老师罚下,改学朗诵,朗诵又不成,最后老师终于给我找到位置了:报幕。可惜那时没有节目主持人一说,要不然我就一定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节目主持人啊!
那时我开始读长篇小说《水浒传》《万山红遍》,看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创业》,就是这些读物,我相信也培养了一代人的文字感觉甚至文学梦想。所以我无比羡慕现在的青少年,你们有神奇的互联网,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世界;从小就可以读马尔克斯、卡夫卡、博尔赫斯、毛姆、菲茨杰拉德,从小就可以看《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星球大战》《哈利波特》,而且无论你在四五线城市还是北上广深杭。
综上所述,我要说明的是:我是一个和你一样,没有任何显赫家族背景,也绝不是早慧的天才的普通小镇青年,我走上一条意想不到的歌曲创作之路、一段我完全想不到的有意思的人生之路,充满许多偶然因素或必然结果,但最主要的还是我“相信远方”走向远方;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经常省察自己的人生,并且乐于与他人分享一下人生经验,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目的无非就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我专门写过一首歌《做最好的自己》。
我从小喜欢想象自己的明天,这种爱好持续到现在:我如今做任何事情,都会把美好的景象先想象一次:比如我没有到广州之前,我会想象广州的街道、高楼、人群是怎么样的,我会在其中怎样生活、我会遇到怎么样的女孩子,我想象自己的家庭环境、自己的事业经营、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可以说,学习文学的唯一好处是:梦想无边,“强劲的梦想可以产生事实”。这是我后来在读到作家余华谈他的写作经验时最让我震撼的一句话。1979年,我从小镇回到我出生时所在的县城读高中一年级,学校把来自下面当时叫公社的同学分在一班,我自然是在“公社班”的。那一年有两件大事发生:其一是我考上了县城里的中学,其实我的目标是省级的重点中学韶关市北江中学,这也算是我考学生涯里的第一个挫折吧;其次是我在暑假的时候因为同学温德胜家是水上人家,我得以和他一起,乘船沿着故乡的武江到了北江,然后沿着北江到珠江,最后到达了广州。
后来我读作家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我从武江漂泊到珠江的感受,多有相似之处啊。当我登上越秀山、徜徉珠江边,看见广州街头难得一见的外国人时,我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重返这个城市,并在这个城市生活。这次到广州的漫游给我强烈的刺激,开阔了我的视野,明确了我的前进方向:梦想在远方。这,也许是无数像我这样的小镇青年都有过的经历吧。所以我以为,从小让孩子有一些漫游的经历,对开拓他们的视野,燃烧他们的生命梦想,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我写过一首歌曲叫《梦飞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从小镇漂流到广州,开拓了自己的眼界,看见了改革开放后热气蒸腾的新生活,也参与并亲历了广东原创流行歌坛的辉煌与梦想的过程。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卫·舒尔茨认为人类最珍贵的感觉是“心灵视觉”,“它是一种深层的态度、一种深层的行动计划,是一种内心最深处的期望,是一种使梦想成真的能力”。所以,迈向生命自我追寻、梦想成真之路的第一步,就是让梦想飞翔,带着梦想上路,如果这个地方没有你的梦想,就把梦想构筑在远方,然后去寻找它,实现它。怎么实现它,无论如何,有些梦想就是要走出小镇吧?
1981年,我17岁。两年的高中生涯结束了,在高中毕业的考场上,教导主任匆匆进来告诉我:你父亲病重,处于弥留之际,你快去医院见他最后一面。等我到了韶关地区人民医院,一生饱经沧桑历尽苦难的父亲已经去世,年仅59岁。
父亲病重时,我曾经去县里的人民医院看过他,病中的父亲脸色浮肿,但思维清晰。我记得父亲非常肯定地说:“你一定可以考上大学的,我们李家人都很聪明。”这就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遗言。当天,在医院和殡仪馆我居然没哭,只是深深地感到生命是无比的脆弱和无奈,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荒凉和沉重;回到学校,天下大雨,我见到了一个非常要好的兄弟般的同学,才号啕大哭,这是记忆中哭得最为凄惨的一次。也是在这一年,我明明文科比理科成绩好,却受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的“蛊惑”,报考理科的高考,名落孙山就成为意料中的事了。
到了1982年,在没有决定是否参加重读班的时候,父亲去世前所在单位准备安排我参加工作:当一名商店的售货员,我几乎就准备上班去了。母亲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支持我重读一年,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
记得我从9月开始学习历史、地理,用10个月的时间狂背一气。高考结束后没多久,有消息传来:本县考上重点大学有4人,上本科线的有6人,我算了一下,似乎没我什么事,“再来一年吧”,我对自己说。结果,正式通知来了:我是考上重点线的4人中的一个。结果,我被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了。
我的经历,和“苦难”这个庄严的词汇相比较,我以为还差得很远;和无数人的命运相比,肯定不是一个级别的,比我苦的大有人在。我只是想说明:我是无数平凡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个普通的乡下上来的中国人,所以我对描绘中国农村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小说、电影、戏剧、歌曲,都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亲切感,我也了解一个普通农村或小镇青年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艰辛路程。
我曾经写过一首获得上海“亚洲音乐节”原创歌曲大赛金奖的歌曲《相信远方》(收录在歌手张莹1999年专辑《缠绵》中),歌中唱道:“我曾迷失在熟悉的地方,生活的真相总是看不穿;就这样错过了许多的机会,好奇的心还在祈盼。只因为我还相信远方有我的天堂,所以我不会在乎别人怀疑的目光;只因为我不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所以苦苦痴痴的想想生命灿烂,想我一生要和别人不一样。”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和大家一样,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必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挫折、痛苦、忧伤与磨难。我在流行音乐作词和流行文化的产业这个行当坚持下来,取得成绩,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的自我激励机制在起作用。我离开音乐学院后,曾经在三家唱片公司干过,被别人炒过,当然也炒过别人,有很茫然失措、无能为力的阶段,甚至是很绝望的时候:二十多年前做生意亏过几十万,在事业如日中天最敬业爱业的时候被告上法庭,也曾经失眠忧郁。我想,大不了我再租一个几平方米的房子从头再来!——这也许是从农村来,从小城镇来的孩子的人生认识:大不了回去种地!
我写过一首歌曲《勇气》,和台湾大红大紫的梁静茹演唱的那首歌曲同名,我应该写得比她更早,大约是1995年前后吧,我写的是生命历程的励志歌曲:“有太多的梦堆在心里,目标却总是遥遥无期;午夜梦回翻来覆去,在异乡不眠的夜里。也曾经想过要放弃,不愿总是活在幻想里;长长的路风风雨雨,最难超越的总是自己。”
许多人非常羡慕我的工作,说李老师你多好啊,又娱乐又工作,还有钱赚。我说,错了。每一项工作都值得尊敬,每一种职业都充满乐趣,只不过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我们性格、能力、知识背景的工作,才谈得上享受工作,热爱工作;如果一个人热爱他的本职工作,他就一定能感到工作的乐趣,热爱你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动力,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工作快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比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充满激情去从事自己的工作。因为享受你的工作是幸福和健康生活的最有力的保证,是战胜各种各样压力的良方。
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你必须为自己的热爱付出超出常人多得多的学习的代价。我制作包装了许多成功的歌手,他们到我这里的时候物质上一无所有,有的是自己的好嗓子、自己创作歌曲的才华、自己坚持歌唱事业的勇气、自己的梦想:李春波、光头李进、火风、甘苹、陈明、伊扬、彝族孩子“山鹰组合”,哪一个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学习的力量
我从我的人生经历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如今非常热门的学科,叫“人生规划”的准则。我是怎么进入唱片界的,倒很是暗合了“生涯规划”里“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这条准则。
那么,怎么才能打进广东当时非常红火的流行歌曲创作的圈子呢?我发觉当时最红火的填词人是大名鼎鼎的陈小奇先生。于是我心一横,找陈小奇老师去。我住在星海音乐学院,他住在中国唱片广州公司——这两个地方都在广州的沙河顶,一个云集广州文艺界高人的地方。于是我找到陈小奇老师的电话,说是要采访他。在某一天的晚上,我带了一个学生,走到了距音乐学院不到一公里的中国唱片广州公司的宿舍,扣开了陈小奇老师家的门。我的采访就是漫谈当时的中国流行歌曲的创作与传播、评论等等,没有想到陈小奇老师十分健谈(他给人的印象却是不善言辞),和我好好聊了有将近两个小时。我因为当时已经开始写音乐评论,和陈小奇聊到原创歌曲创作的艰难和寂寞,陈小奇老师非常赞赏我的某些观点。比如我说应该像台湾的唱片公司一样,成立专门制作签约歌手的企划制作部门,推出我们的签约歌手和原创歌曲。后来我把采访稿整理好,发表在当时广州很火的《粤港信息报》上,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陈小奇老师果然听者有心,有一天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准备成立企划部了,我可以在不久以后到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工作,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从此我的人生被改写了。我从一个碌碌无为看不到自己前途的不安分的大学老师变成了一个流行音乐的从业者,直到今天。
后来,我们合作开始制作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签约歌手,然后陈小奇老师被挖到太平洋影音公司当副总经理,我随他到太平洋影音公司担任企划部主任。随后陈小奇老师和我以及朱德荣先生等一起,制作了光头李进、廖百威、伊扬、山鹰组合、陈少华、火风、陈明等人的专辑,在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造了广东流行歌坛最辉煌的10年。我自己也因此从那时到现在写下了将近1000首歌曲,没想到,到今天一晃已经快30年了。对于小奇老师,我一直心存感激。
我永远也无法忘记,我和刚刚漂泊到广州的歌手李进在星海音乐学院大门口旁热切交谈的情形。我写作《你在他乡还好吗》时,并没有针对歌手“光头李进”来写,也不是专门写给“打工仔”群体的歌曲。我是写给一个出国留学的朋友的,我希望用一个爱情故事来表达一种生命的问候;我希望用“你在他乡还好吗”表达乡愁的温暖和故土的温情。歌曲写完后,给过两个歌手都遭到退稿,我遇到李进时,他除了一副好嗓子外一无所有,然而他漂泊的流浪歌手的人生背景、大学毕业当过几年老师的口才,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都证明他是一个为这首歌曲而生的人。
我们做任何事情,在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都不会贸然行事。就拿作词作曲这个工作来说,你没有几百首民歌的积累,没有听成千上万首中外歌曲,没有对中国文字精深的理解,没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没有深思熟虑的表达角度,不可能写出一首流行的感人的歌曲。我在大学学的是中国文学,我非常享受这个专业,和我的大多数同学不同,大学中文系四年,让许多人离文学越来越远,我却一点也不抗拒文学,我爱文学,到今天一样爱。度过彷徨期后,我开始有了自信:写作成为一种享受,看小说更是享受。我还开始一步一步走出自卑怯弱,学会交朋友,在大庭广众唱歌、演讲、跳舞,别小看这些活动,在当时都是代表了新潮时髦的学生活动啊。
乡愁的意义
诗人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是诗人的梦幻之语,你可别信。2005年,我们夫妇带李思琳同学北上备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是一所非常“小”的学校,但我女儿却无比神往。她说,你看人家学校上课练琴,都是用的斯坦威。斯坦威钢琴是世界顶级演奏用钢琴,每台价格都在100万人民币左右。我最近看了一部美国的音乐电影《绿皮书》,里面的钢琴家签署巡演合同的时候就单独列一条:演奏用钢琴必须是斯坦威,否则罢演。北京大量的音乐厅、国家大剧院、博物馆等地方的资源配置,都是世界一流的,当然,是否利用起来另当别论。这就是资源啊。我的一位美国回来的音乐家朋友说:“北上广深杭的文化资源真是丰富啊,硬件太好了,不充分利用,就是浪费。”
前段时间在微信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来自乡村的著名经济学家写的,他对乡下亲戚说:文人讴歌的“乡愁”一钱不值,你们一定要拥抱城市,感谢城市,中国农村人口的唯一出路就是城市化。所以他一直鼓励自己的乡下亲戚进城工作,改变命运。
作家韩少功则在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这真是中国知识人针锋相对的一幅绝妙画面:作家的“乡愁”是感性的乡愁,是他对家乡的眷恋的情感状态,是一个“生病的人远离故土所产生的恐惧与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我的歌曲,就是吟唱远离故乡的游子、寻梦者、漂泊者、流浪汉、移民,因为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而生发的切身感受。而经济学家的批判“乡愁”,则是站在人类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为自己的亲人朋友过上尽可能物质丰裕心灵安妥的现实生活,所发出的警示名言。
李广平与家人。
我不知道我女儿这一代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她们的“乡愁”是属于哪一类的乡愁?也许是地球家园的乡愁?也许是对父母亲爱的乡愁?是一种文明进程意义上的乡愁,还是一种宇宙意识的乡愁。我自己认为,文化乡愁是中国文学里面的一个积极主题,美妙深远,只要有中国字的存在,就一定会有文化乡愁的弥漫。
终于,“你在他乡还好吗”成为我慰问自己的一句最温暖的话语。终于,“你在他乡还好吗”也成为问候我远在美国的毕业于耶鲁和哈佛的女儿的一句温暖治愈的话语。前几天,我在“藤校家长群”里面遇见一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吴教授,他说:“我出国三十多年了,我感觉你的《你在他乡还好吗》和《梦圆他乡》都是给我写的,今早起来听了三遍,依然还是很感动,谢谢你啊李兄。”所以,在进入流行音乐这个行当36年到来之际,我写作这篇文章,希望通过我自己的人生体会、《你在他乡还好吗》诞生的故事、我对这个流行音乐作为时代晴雨表与记录者的认识,以及我对生命历程的感动与感激,分享给大家。我用我的经历说明:我们可以把自己唱成一首美丽的歌曲,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易卜生说:“生存就是和灵魂作斗争,写作就是坐下来审判自己。”我愿意永远写下去,用歌声和词句,丰富我自己的生存世界。同时,希望用歌声,安慰一些离乡背井的人的灵魂。无论你是远走异国他乡追寻自己的梦,或是留在家乡创造自己新的人生故事,最后还是祝福大家:“梦圆他乡”。无论在他乡还是故乡,愿你目光清澈,道路光明,我心安处就是最美的故乡。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23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