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详情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需重视新变量 当前速看

来源:证券时报网    时间:2023-03-24 04:38:4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美联储第9次加息落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声明删除了“认为继续加息是适当的”的表述,改为“一些额外的政策收紧可能是适当的”。之所以出现上述措辞的变化,主要原因就是近期欧美银行系统接连出现风险暴露。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银行业监管改革的主流趋势,是建立一套围绕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风险“防火墙”体系。建立这套监管体系的初衷,是让银行在出现大规模亏损时,有足够的资本自行吸收损失,减少对公共资金等外部援助的依赖。然而,从近期硅谷银行、瑞信所暴露出来的风险看,触发危机的“导火索”并非出现大面积坏账,而是表现为存款持续大规模外流引发流动性风险。

不论从体量还是从业务模式来看,硅谷银行和瑞信都存在着明显不同,但二者的危机都有着欧美持续大幅加息的因与存款持续大幅净流出的果,这些都是流动性风险的主要触发因素。尽管国际主流监管体系中有设定诸如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比例等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但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往往来得猝不及防。一旦有苗头却不果断采取强力措施“阻隔”风险就容易加速恶化,这也是为何美国、瑞士政府能在两三天时间内就出台超常规支持政策稳定储户预期的原因。从瑞信事件看,导致其被瑞银收购的原因并非严重亏损到资不抵债,瑞信被收购前的资本充足率依然满足监管要求,但储户恐慌情绪引发的存款持续外流才是压垮这个百年金融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持续加息引发流动性收紧,以及存款挤兑都并非新鲜事,但此轮欧美银行业出现的流动性危机有新的触发因素值得关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加速交织影响。硅谷银行24小时之内遭遇储户提款逾400亿美元,如此之快的存款流失速度与社交媒体上蔓延的恐慌情绪,以及银行线上渠道便捷的提款操作不无关系。瑞信董事长近日在被问及谁该为瑞信的结局负责时回答“推特”,这个回应虽在意料之外但也是一针见血。

此轮欧美激进加息下所爆发的银行业风险有着新特点,在网银账户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特别是网络舆情等易忽视的因素往往具有强大的肥尾效应,值得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重视和监测。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